来源:大连日报 2018-04-03 于继开 于笋 本报记者 邵海峰
去年,农发行大连市分行对我市的一个农业县区农业农村发展状况及金融服务“三农”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一是传统种植业比例偏大,主要品种仍是玉米,附加值高的经济类农作物普及率不高,近年来大宗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农业增收呈下滑趋势。二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比较初级,生产加工与销售服务融合不紧密,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够。三是“三农”创业成本高,有效的融资机制还不健全,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存在,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势头锐减。四是年轻农民几乎全部进城务工,农村后续劳动力严重缺乏,农村创业氛围不足。这些瓶颈问题对农村金融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三农”信贷也存在不少短板。
找差距 正视“三农”金融服务短板
短板1:产业结构调整影响银行机构贷款投放进度。被调查县区的产业结构正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但产业结构调整布局尚需时日。特别是近年来,一产量大质不优,涉农企业动能不足、投资需求不旺,对金融贷款需求整体受到抑制。
短板2:经济实体经营压力凸显,银行涉农投向空间收窄。被调查县区的经济仍然处于低位,经济复苏压力仍然较大,有效需求不足影响涉农经济实体业务拓展,特别是小微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有品牌效应、有带动力、有经济实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足;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企业持续良性发展的空间收缩,对银行贷款的需求逐步萎缩,影响银行对“三农”前景的判断,出现了银行被迫维持、收缩贷款规模的现象。
短板3:金融机构布局不能有效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县域支农金融机构设置偏少、较为单一,网点覆盖、基础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比较薄弱,部分乡镇仅有两三家金融机构,且以吸收存款为主业。农村金融仍以农商、邮储、农业银行为主导力量,传统金融机构撤并减少,支持面缩小,资金外流明显,不能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多数机构存贷比处于较低水平;新兴的股份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网点几乎为零,且农民认可程度较低,支农信贷投放更是不足。
短板4:信贷产品缺乏创新不能满足“三农”多样化金融需要。涉农金融信贷品种主要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抵押贷款、两权抵押贷款很少。除了部分银行“公司+农户/中间商”、“个人无抵押小额贷款”等产品外,更好、更实用的金融产品少。而农业合作社等现代新型经营主体、产业化龙头企业、小微企业等所需要的信贷产品难以得到满足。调查显示,新型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主要为自有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等。同时,当地农村直接债务融资工具,如农业产业发展基金、风险基金、PPP项目等新型投融资平台几乎为零,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和资本市场还没有建立。
短板5:农村信用风险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部分涉农实体、农户信用不佳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的信心。个别农户有恶意骗贷的企图。农村两权抵押流转平台也没有建立起来,金融机构抵押贷款风险化解渠道不畅。而一旦发生违约风险相关抵押资产处置难度较大。农业生产的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农村保险发展依然较为滞后。在此背景下,银行机构对风险较高的“三农”项目信贷采取谨慎态度。
“握拳头” 形成“三农”金融服务合力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注入金融新动能,农发行大连市分行认为,所有涉农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须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提升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水平,形成支农合力,解决涉农金融问题。
从金融市场定位来说,需要优化布局,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分工合作、相互补充的现代农村金融供给体系。各银行机构要明确市场定位,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应大力发展政策性业务,加大对农田水利、农村公共设施、扶贫攻坚、农村居住环境建设等中长期信贷的投放力度,发挥好政策导向和引领作用,聚集和引导社会资金回流反哺农村;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增设服务网点,适当下放县域分支机构业务权限,将吸收的资金更多用于当地经济发展,确保涉农贷款逐年增加;农商银行、大连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继续发挥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紧随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变化,调整传统信贷模式,全力打造专业化为农服务体系;股份制、村镇银行等要扩大业务范围,积极探索服务“三农”可持续发展新模式,切实提高农业信贷可及性,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
从金融产品供给角度来说,需要创新产品和服务手段,更好地满足“三农”需求。一是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开展农户、涉农商户、涉农小微企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贷款品种创新。二是创新供给方式。积极创新“三权”抵押产品,拓宽抵质押担保物范围;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增信和龙头企业增信的杠杆撬动作用,着力破解担保难题。三是创新金融服务工具。金融机构应积极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搭建“互联网+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搭建“e融资”平台,以“互联网+农业”为驱动,创新金融服务工具,通过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商平台等渠道,让生产端与消费端直接“对话”,实现产品交易与支付融资等功能无缝连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
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取得新突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能取得更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