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人民法院为充分发挥青年干警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的特性,进一步明确青年干警的培养目标、转变评价标准、调整培养方式,将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与青年法官导师制实施工作紧密结合、合拍运作,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创新培育载体,引导青年干警在审判实践中经受考验、砥砺品质、增长才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4年以来,该院共考录32名公务员,其中,男14人,女18人;硕士研究生2人,大学本科30人;中共党员15人,共青团员10人。29篇青年干警撰写的随笔、评论、杂文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学习时报》等国家级媒体发表。 一、重压式锤炼,建立练兵新机制 针对青年干警敢闯、敢干的特点,通过重压式锤炼,促使干警迅速进入角色。一是“搭台子”,建立青年干警跨庭室交流机制。要求每个新录用青年干警,需下沉到法庭一线,以熟悉各岗位的工作和不同性质的审判业务,积累司法实践经验。要求每个提为助理审判员的青年干警,需在2个部门进行轮岗。要求每名提为审判员的青年干警,必须有在人民法庭工作经历。二是“压担子”,发挥青年干警主力军作用。将新录用的青年干警全部投入到办案一线,对新提任助理审判员的青年干警明确办案数量,要求每年办案不少于150件,对青年审判员明确要求每年办案不少于200件;安排18名青年干警到派出法庭工作,参与巡回办案,进镇街、到社区、入厂区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通过基层实践锤炼青年干警,提高青年干警的群众工作能力。 二、个性化培养,筑就成长快车道 坚持创新培养方式,根据专业特长、性格特点和发展潜能,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不断改进青年干警培养方式。平度法院被青岛中院确定为首个青年法官导师制度试点法院,有关经验做法在全市法院系统予以推广。一是“学徒制”培养传承司法经验。对新录用的青年干警,采用师傅带徒弟式的学徒制培养模式,必须参与调解、庭审记录、撰写裁判文书;对已提任为助理审判员的青年干警,每季度随机抽取旁听庭审和随机抽查判决书,撰写旁听意见和判决书抽查报告,并直接反馈到个人,帮助青年干警提高庭审驾驭能力和判决说理水平。青年法官导师李培亮撰写的“离婚判决书”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转发,被广大网友点赞为“最暖判决”。二是“接地气”培养锤炼司法作风。推动青年干警积极参与乡村社区服务,融入平度市“1+N+6”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构建,通过设立“青年法官志愿服务团”,选派熟悉知识产权法规的青年干警组成理论研讨小组,到“食在平度”首届中国养生美食文化节主会场进行现场答疑,为平度“地标”产品保护提供法律支持。选派熟悉基层民事纠纷的青年干警轮流进入乡村社区,现场指导人民调解、参与综治工作等活动。鼓励青年干警参与精准扶贫,与贫困群众结对帮扶,进一步提高了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和把握。三是“启发式”培养提升司法能力。充分发挥“平法度”文化品牌的提升带动作用,常态化设立“青年法官文化沙龙”,由青年干警轮流主讲,通过开放式课堂,交流经验心得。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适时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注重培养青年干警的创新探索精神,鼓励青年干警参与各类学术论文征文活动,2014年以来共在《人民法院报》《山东审判》等报纸、刊物发表实务论文和典型案例58篇。 三、单列式管理,营造干事好氛围 对青年干警进行单列式管理,营造关爱青年干警的良好氛围,确保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一是自成体系进行考核。每季度开展“季度之星”评选,对全院68名行政、事业编青年干警,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办案质效、参加比赛情况、信息宣传调研以及承担重大任务等情况进行汇总评比,逐月进行通报,以此作为年度评优依据。二是注重轮岗交流锻炼。2016年,组织近3年录用的青年干警,到研究室进行为期1月的轮岗实训,熟悉全院调研、信息、宣传工作情况,为后续工作联络打下坚实基础。三是阶梯成长优化结构。为增强青年干警的争先创优意识,建立了从法官助理、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再到晋升中层领导干部一整套完善的青年干警梯度培养体系,全院人才结构实现聚能优化,量质升级。